中国能建承建的海南省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
2025年07月13日 09:32 全国商报联合会
中国经济报导:2025 年 7 月 2 日,由中国能建所属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 —— 海南省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工程从建设阶段全面转入运营阶段。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更在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树立了新典范。
工程概况与战略定位
迈湾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 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 "十四五" 期间国家重点推进的 150 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工程位于南渡江中游澄迈与屯昌交界处,总投资超 80 亿元,总库容 5.22 亿立方米,防洪库容 2.62 亿立方米,是海南省北部水资源配置的控制性工程。其核心功能包括:
供水保障:每年可为海口市及江东新区提供 2.93 亿立方米优质水源,满足超 200 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彻底解决区域季节性缺水问题。
防洪减灾:将海口城区防洪标准从 50 年一遇提升至 100 年一遇,澄迈、定安城区防洪标准提升至 50 年一遇,保护下游 150 万人口和 200 万亩耕地安全。
农业灌溉:通过改善 18.64 万亩、新增 27.04 万亩灌溉面积,可保障南渡江流域 50 余万亩农田用水,助力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生态修复:每年向下游生态补水超 1 亿立方米,改善 103 公里河道水生态环境,为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提供洄游通道。
科技创新与工程突破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热带气候挑战,建设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智能建造体系:采用 BIM 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大坝浇筑温度实时监控、混凝土裂缝智能预警。
溢洪道泄槽段施工中,通过 3D 打印模板精准控制 50.86 米 / 秒高流速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误差小于 2 毫米。
生态友好设计:创新 "鱼道 + 增殖站" 组合方案,建设长 1.2 公里的仿自然鱼道,设置 21 级生态阶梯,配合鱼类增殖站每年投放 20 万尾土著鱼苗,破解南渡江鱼类洄游难题。
施工组织优化:在热带台风频发区域,通过 "旱季攻坚 + 雨季备料" 模式,提前 6 个月完成导流洞施工,创造同类工程.短工期纪录。
大坝填筑采用智能碾压系统,压实度合格率达 ....。
综合效益与深远影响
经济赋能:工程直接带动海南 GDP 增长约 1.2 个百分点,为江东新区数字经济、临空经济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水资源支撑。
预计每年可节约农业灌溉成本超 1.5 亿元,助力农民增收。
生态提升:通过生态补水和河道整治,南渡江下游水体自净能力提升 30%,红树林湿地面积扩大 1200 公顷,鸟类种群数量恢复至 200 种以上。
库区周边规划建设 5000 亩生态涵养林,形成 "水库 - 森林 - 湿地" 生态屏障。
民生改善:项目建成后,澄迈、屯昌等革命老区 120 万群众将告别水质不稳定的地下水,用上优质地表水。
灌区智能化改造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从 0.48 提升至 0.65,亩均节水超 200 立方米。
央企担当与未来展望
作为工程建设主力军,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充分发挥 "大国重器" 顶梁柱作用:
全产业链优势:从前期勘测设计到后期智慧运维,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项目应用的智能大坝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 12 万组数据,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绿色施工实践:施工区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 300 万千瓦时,混凝土拌合站废水回收率超 95%,废渣综合利用率达 80%,获评 "海南省绿色工地示范项目"。
区域协同发展:工程与下游天角潭水利枢纽形成 "双枢纽" 联动,共同构建南渡江水资源配置体系。
未来将与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衔接,实现海南 "两江四岸" 水网互联互通。
迈湾水利枢纽的成功蓄水,是中国能建践行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
随着后续机组安装和灌区配套工程推进,这座 "海岛水塔" 将持续释放综合效益,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澎湃动能,书写新时代治水兴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