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鼎盛华瑞科技有限公司

您好,欢迎访问成都鼎盛华瑞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专注灌浆记录系统和灌浆记录仪等技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重质量、 守信誉 、创品牌 、求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028-85842200
13981892757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聚焦

电力工业70年:从电力大国向电力强国迈进

发布时间: 2021-08-19    作者: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早期开办小型火电站的小打小闹到后来装机量大步提升,从电力供应极度短缺到电力供应相对平衡,从单一的水电、火电二元电力到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电力并存,从全国各地多头供电、各自为政到全国电网联网、互联互通,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实现了华丽转身。

来自电力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水电发电装机容量35226万千瓦,全球第一;太阳能集热面积保有量近5亿平方米,全球第一;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8426万千瓦,全球第一;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7463万千瓦,全球第一……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已经从电力短缺国家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大国,并在不少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眼下,我国正在从电力大国向电力强国迈进!

建立二元电力结构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电力是ZUI普遍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是电力行业的基本价值所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统计显示,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为了实现“赶超”,国家开始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而要发展重工业,首先需要电力作保障。“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燃煤发电方式,这也使得火电在我国电力领域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据统计,194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不到8千瓦时,属于电力极度贫穷的国家之一。

在此背景下,新中国依靠国际援助和设备引进,开始了艰难的自主探索。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从1952年开始,全国主要电力企业从地方政府上划中央政府管理,电力工业长期实行“国家所有、中央统管、政企合一、厂网一家”,电力供应和需求均处于严格的政府计划管控之下。作为连接电力供需的电价,也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

1956年,我国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火电机组在安徽淮南电厂投运,标志着我国自主制造火电设备的开始。在此后的10多年里,北京高井、辽宁朝阳、江苏望亭、河南姚孟,相继投运国产的10万、20万、30万千瓦火电机组,使单机容量及电厂装机不断得到突破。

与此同时,水力发电也被提上了共和国的议事日程。1952年秋至1953年春,北京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贵(德)宁(夏)联合查勘队,对黄河流域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进行了查勘。1954年3月,又组成包括苏联专家在内120余人的黄河查勘团,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勘,自下而上,直至刘家峡坝址。在坝址比较座谈会上,苏联专家认为,在兰州附近能满足综合开发任务的zui好坝址,就是刘家峡。

195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的《黄河技术报告》,确定了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为第一期开发重点工程之一。报告拟定刘家峡水电站枢纽正常高水位1728米(实际建成高程为1735米)、总库容49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5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2亿立方米(实际建成为41.5亿立方米)、zui高大坝高124米(实际建成147米)。电站装机10台(实际装机5台)、总装机100万千瓦(实际装机122.5万千瓦)。刘家峡水电站枢纽的任务是发电、灌溉和防洪。

1955年7月1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提出,利用黄河干流上的46座拦河坝可以发电2300万千瓦,每年平均发电量达到1100亿度,相当于我国1954年全部发电量的10倍。黄河支流上的水库也都可以发电。这将使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农业得到廉价的电源,使这个广大地区电气化,并将为国家节约大量燃料用煤。

1955年7月30日,电力工业部成立。首任部长刘澜波提出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这为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定下了基调,也正确处理了火电与水电的关系。

此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亟须发展区域性的大型电站和电力系统。经过水力资源勘测调查、设计、电站选址,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钱塘江干流的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1956年计划项目。

1957年4月1日,新中国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开建。1960年4月22日,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向浙西地区110千伏系统送电;同年9月26日,并入“新-杭-沪”220千伏系统向华东电网送电。

1958年2月11日,水利部与电力工业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随后,水电部成立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后更名为水电四局),承担刘家峡和盐锅峡2个水电站的施工任务,拟定了“两峡同上马,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峡后跟”的施工方案。

1958年9月27日,刘家峡水电站工程正式动工兴建。但是后来又一波三折:1961年停建;1964年复工;1968年10月蓄水;1969年4月首台机组发电;1974年12月5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并投产发电。至此,我国第一座装机容量百万千瓦以上大型水电站正式建成并运营。

在“水火并举”的方针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5712万千瓦,全年发电量2565亿千瓦时;但是人均装机容量仅为0.06千瓦,年人均发电量和用电量分别为268和247千瓦时,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依然没有改变电力短缺和生产落后的现状。统计显示,1978年,全国发电装机缺口高达1000万千瓦左右,相当于当时装机容量的20%。这就迫使政府限制企业用电,“停三开四”甚至“停四开三”成为常态,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来源:鼎盛华瑞灌浆记录仪